【病案分享】

【姓名】:许先生,54岁

【初诊】:2022.08.10

【主诉】:晨起右脚下地时脚跟刺痛难忍,行走后能好转半月有余。

【现病史】:患者诉近1月因经常打高尔夫,半月前出现频繁性的晨起下地,特别是下地第一步右脚跟,在跟骨前内侧的位置刺痛难忍,疼痛可向脚趾头方向放射,行走后能好转,但夜晚有加重倾向。平时纳眠可,二便调,舌红苔薄白,脉弦紧。

【体格检查】:

1.形体适中,四肢脊柱关节未见畸形水肿;

2.脚背可见足舟骨突出,双侧足跟外翻,右侧踝关节背伸受限;

3.右脚足底足跟前内侧压痛(+)。

【诊断】痹症,气滞血瘀,跖筋膜炎。

【诊疗思路】患者晨起右脚下地时脚跟刺痛难忍,行走后能好转,符合跖筋膜炎的典型表现,且压痛点固定且明确。

【治疗思路】以理筋松解下肢肌群及足底筋膜,天池针灸以小刃针松解跖筋膜的局部结节点为主,辅以针灸针针刺穴位疏通经络。治疗后嘱咐患者要加强下肢的拉伸和踝关节的稳定训练。

【疗程规划】天池理筋加针刺松解相关肌群3-10次,内服身痛逐淤汤汤加减7-15天,外用伸骨贴膏,隔日一贴。

【治疗经过】

经1次治疗,自述疼痛缓解30%以上,晨起下地仍有疼痛,但程度较前缓解。

经3次治疗,自述疼痛缓解70%以上。

经6次治疗,自述疼痛缓解90%以上。

【医嘱】:

1. 平时还是要多注意休息,可适量运动,久坐久站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;

2. 每天都要进行下肢的肌肉拉伸以及踝关节的稳定训练并拍照打卡。

3. 选择软硬适度的鞋子,近期少穿皮鞋,不登山不跳绳。



【跖筋膜炎的病因?】

跖筋膜炎属于跟痛症中的一种。

在中医学中,通常将跟痛症归属于“痹症”、“肢体痹”、“筋伤”的范畴,此类记载在中医古典文献中早已有证可循。

隋代巢元方所著的中国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对跟痛症已经有所描述,其称足跟痛为“脚跟颓”。元代朱震亨的《丹溪心法》及后世医家都将其称之为“足跟痛”。

由此反映出祖国传统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及治疗历史悠久。

中医学认为,跟痛症属于“痹证”、“筋伤”范畴,多见于中老年人,因老年人大多肾气亏虚,或形体肥胖,又可因劳损日久、跌扑外伤及外感风寒湿邪等,故常发病。

此外,中医理论还认为肝主全身之筋,肾主骨骼而生髓,所以肝肾不足者,则全身筋脉失去营养,还可导致骨髓空虚,使其局部骨骼受损,累及人体经络筋脉,造成局部气血运行不畅,甚至瘀滞,不通,不通则痛,故为病。

所以跟痛症患者的中医辩证多以肝肾不足,筋脉失养为本,又可以遭受风寒湿邪三气侵袭而阻滞经络筋脉,或者以劳损日久,筋脉瘀阻为标。

而现代医学认为,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,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,形成退变、纤维化,导致跖筋膜炎。

久而久之,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,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,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,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。

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、徒步旅行、逛商店等活动,连续走上几天,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,从而导致足底跖筋膜炎。

另外,鞋跟太硬造成对足跟的压迫,经常穿高跟鞋也会加重足底的损伤,也能引起足底跖筋膜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