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:刘某,女,39岁,首诊:2015年5月13日
【主诉】:发现血糖升高半年。
【现病史】患者自诉半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,查空腹血糖9.7mmol/L,尿糖(+++),糖化血红蛋白7.8%,肝肾功能正常,无明显多饮多食多尿,无皮肤瘙痒,无视物模糊,无四肢麻木感,形体偏胖,口服二甲双胍(每次0.5g,每日三次)1周,胃胀不适,大便粘滞,日二三行,心烦喜思,遂自行停药。
【刻诊】口苦粘,白带增多偏黄,阴痒,大便不爽,舌稍淡暗苔中稍黄腻浊,脉弦细;既往有“胃痛”病史,得冷食则胀痛。
【西医诊断】:2型糖尿病
【中医诊断】:消渴病
【辨证分型】:脾寒胃热夹湿热夹肝郁
治法:平调寒热,清化湿热,兼舒肝理气
【处方】:半夏泻心汤+四逆散加减
姜半夏20g黄连10g黄芩15 g干姜15g生晒参15g(另炖)柴胡15g赤芍15g枳壳10g生稻芽30g生麦芽30g藿香5g灸甘草5g:7剂(日一剂,水煎服,三餐饭后温服);
【二诊】:2015年5月20日服药后诸症改善明显,口苦粘几去,大便畅,苔变薄,则去藿香,加炒白术10g煨葛根20g,15剂,服法同上;
【三诊】:2015年6月5日查空腹血糖7.2mmol/L,尿糖(+),无口苦,大便成形,日1次,续以四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。
三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.5%,空腹血糖波动在5.1-6.3mmol/L。
【治疗体会】
1、糖尿病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论述为“肥人”“脾瘅”“消渴”等;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。”该段经文提示“肥胖”是消渴病病人特征之一,“中满”是造成消渴病病机之一。肥胖则体内湿热蕴结,中满即指中焦湿热。临床表现患者虽无三多症,但以阴痒、带多、便粘便滞而首诊,此乃湿热也。故清化湿热是治疗消渴病的一大治则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该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:1)肥胖、高危人群、糖耐量异常(脾瘅)阶段;2)糖尿病早期“三多一少”不明显阶段;3)糖尿病早中期“三多一少”虽显,但体质尚强阶段。这类患者主要以中轻年居多,胰岛B细胞尚能代偿胰岛素抵抗,欲病未病,或已病但病程短,并发症少而轻。
2、糖尿病,顾名思义,得“多糖”,病人血糖高、尿糖高,口甜、尿甜。糖为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,性属“阳”,正常范围的糖为“少火生气”、“气食少火”;若血糖含量过多,意味着血中含有大量的热能,其性属热,乃“壮火”、“亢阳”,在发病的早期,多表现为阳证、热证;在中期、后期表现为全身阳气虚馁不足,但局部阳热有余之寒热错杂症;在疾病的终末期,血糖反不高,表现为寒证与虚证。对于糖尿病的前期、早期、中期,属湿热者,遵循“降糖不远寒、降糖不远苦”原则,即“寒胜热,苦胜甘”,药物则“大黄”“黄连”,方剂则“半夏泻心汤”。 3、糖高不离火,降糖不远寒。黄连,糖之克星,苦对甘也;黄连是治疗此类糖尿病的主药,笔者以黄连为主药的系列经方运用于糖尿病各个阶段,但以早中期效果较理想。总结临床应用“黄连”经验如下:1)、血糖损害早期辨属湿热蕴结者,降糖效果较好;2)、在糖尿病晚期或体弱者,或虚实寒热夹杂以虚寒证为主时,稳糖效果较明显;3)、糖尿病中期湿热与脾虚夹杂阶段,如半夏泻心汤、乌梅丸、姜连芩参汤,对改善症状效果较好4)、辨证用黄连:有人黄连用于始终,称有降糖作用,不妥,仍应有湿热蕴结之机。5)、黄连大寒,可取半夏泻心汤之伍,黄连+生姜/炮姜/干姜可佐制黄连之苦寒。
4、黄连用量:1)、《药典》规定的黄连临床剂量为2~5克,此剂量范围调理尚可,用于降糖清化湿热,往往杯水车薪;2)、证实体实:黄连降糖30克以上,反之量太小;3)、虚实夹杂证用黄连,不超过15克,偶然短期用到30克,一般10克左右,并加半量“姜”;4)、应用大剂量黄连,一般治疗周期为1~3个月,以生姜15~20克或干姜15~20克佐制黄连之苦寒;姜量约为黄连的1/3—2/5;5)、血糖控制达标后,黄连减量,并改汤剂为丸、散剂,黄连每日用量3-5克,或黄连素片5-6片/次,或三黄降糖片3次/日。
5、“倘仅用苦寒,甘寒以折之,则中焦之结不开”,补脾则火降,应遵循李东垣“不能食而渴者,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治之”。重升发脾胃阳气,常用党参、白术、葛根等健脾益气之品。